新闻资讯Position

当前位置:首页-天辰注册-天辰一站式平台新闻资讯

咨询电话:18555555555
文化周刊丨平生痴绝处 坡翁儋耳情

作者:admin  时间:2024-02-02 17:20  人气:

  文化周刊丨平生痴绝处 坡翁儋耳情2月1日,“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对公众开放,苏轼真迹《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被摆放在“C位”。近阅真迹,东坡似在眼前,观展热如同一场特别的大型“追星”现场。

  翰墨穿越时空,一展欣阅千年,古今对话倍感亲切。犹记得,海南和东坡的初相见,一代文豪旋即登上当时“热搜”,三年相识相悦,居儋功业,岁月流淌,生生不息。

  见字如面,老友相逢。于海南这片热土,东坡始终未曾远离,焕然的千年古郡儋州一直铭记着。一座城和一位“顶流”,共同奔赴旷达新天地。

  “东坡是我偶像,这个展览我一定得来看。” 2月1日,省博物馆开门迎客,专程从儋州赶来的李雪梅直奔苏轼主题文物展。“90后”的她从小听着师长讲东坡故事,是一名资深东坡文化迷,走进展区,一种憧憬、兴奋之情油然而生。

  碟、盘、盅、铜钱展区的一组文物,让她倍感熟悉,因为这是她多次去过的桄榔庵旧址出土的。苏东坡被朝廷贬谪海南,寄居在儋州中和,在城南的桄榔林建起数间茅草房,取名为“桄榔庵”。2022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桄榔庵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项目,为系统梳理研究苏东坡文化提供更多考古实证。

  头一回看到这些从岁月深处而来的文物,她不禁感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记忆中熟悉的东坡的桄榔庵故事仿佛历历在目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对于苏轼居儋初期作品《与程秀才三首》,李雪梅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即使被贬儋州,苏轼遭受的打击并没有停歇,屡遭不顺,生活困顿。特别是住所,昌化军使张中顶着压力将苏轼安置在公家的驿馆内,但朝廷权臣仍不忘打压,苏轼被迫搬出,面临无处可居的窘境。

  在当地百姓相助下建起桄榔庵后,苏轼才终于居有定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物质之困终有破题之策。在精神生活方面,苏轼手不释卷,挥毫泼墨,徜徉在诗文的宽广世界里。

  苏轼喜欢读书,不可一日无书。来儋州,苏轼随身携带了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若干著作,称其为“南迁二友”。根据相关书信和诗作记载,友人郑嘉会从内地寄来约千册书,补充了苏轼的“精神食粮”。

  在最后谪居的儋州中和古城,东坡先生教书的载酒堂,经过多次保护修缮、改扩建,如今变身东坡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东坡文化景区。中和古城居民丁子芹还记得,古色古香的东坡书院就像是家门口的“学堂”,她和同学从小就去学习东坡诗词,非常喜欢东坡文化。

  苏东坡居儋三年“办学设帐授徒”,开启人文荟萃风气之先。“东坡文化让儋州老百姓受益匪浅,大家感恩东坡,怀念东坡,铭记东坡。”李雪梅说,在上学期间,儋州把东坡文化纳入中小学校园课程,东坡诗词诵读、东坡故事传播,早已融于学校的日常。

  “东坡,一直在。”当我们将视线转向儋州,东坡印记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在岁月中代代相传,让人能感受到文化的绵延不息。

  一搭手,就知道,这是一位久经磨砺的手艺人。摊开手掌,掌心是厚厚老茧,手指关节粗大,迥异于常人。在儋州市木棠镇,年过七旬的王会珠老人,就是用这双手,从灵动少年到垂暮之年,一直在制作东坡笠,跨越半个多世纪,不曾停歇。

  东坡笠是一顶帽子。在儋州东坡书院,东坡先生铜像屹立在院中。那顶宽大圆帽,伴随着先生,走过许多风雨,也定格在无数游人的纪念照中。

  儋州人在东坡文化的浸润下长大,对东坡先生充满敬仰,大家用各种形式表达今人的怀念。“东坡笠手艺在我们村一代代传下来,一直没有断过,已经有数百年了。”说起悠久的历史,王会珠显得格外自豪。

  不仅东坡笠,王会珠还会做东坡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老人做的东坡鞋有点类似现在的人字拖。只是,鞋底是用木头做的,固定鞋面或用结实的绳子,或用干了的椰子果皮。

  在很多人心中,学手艺,文化的熏陶润物细无声。在儋州市三都办事处,村民羊联伟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木匠,从小就喜欢东坡文化,心中就埋下“种子”,想用木工制作东坡像。但那时家境贫寒,养家压力很大,他就暂时放下这个想法,每天为生活奔波。

  随着孩子陆续长大成人,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深藏心田的种子破土发芽。他开始制作东坡像。为此,他多次去东坡书院,深入了解东坡先生事迹,重点观摩书院中的东坡像,并拍了数十张照片。他还自掏腰包从村民手里买来香椿木,这是经过多番对比下精心选择的制作东坡像的木材。

  “制作东坡像,就是为了致敬、圆梦。用擅长的木工手艺,表达一位普通的儋州居民对东坡先生的崇敬之情。”经过一两个月的持续雕刻,羊联伟悉心制作的东坡像露出“真容”,形象栩栩如生,让来访的朋友啧啧称奇。让羊联伟欣慰的是,儿子羊道也非常喜欢这门手艺。羊道大学读了美术专业,将专业的知识融入传统木工制作中,用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东坡先生,传承好东坡文化。

  “高风绝代赢人仰,苏学扬名值世崇。”来到海南省苏学研究会顾问韩国强儋州家中的仰苏书屋,门口的这副对联颇为醒目。年过八旬的韩国强老家在儋州中和古镇,这里正是苏轼谪居儋州的地方,无形中的深厚缘分,将两人紧紧连在一起。

  从书屋的名字中,可见对苏轼的崇敬之情。走进仰苏书屋,环顾室内四周,古朴的书架上卷帙浩繁,书法、绘画、雕像等不胜枚举,这些东西大多与苏东坡相关,是韩国强毕生珍藏。研读东坡文集,重走东坡走过的地区,韩国强越发觉得:苏轼屡遭贬谪,谪居之地愈发偏远,日子过得实苦,生活困难难以想象,但是他最终都能苦中作乐,越发乐观旷达,直面困难,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居儋三年留下不朽的功业。

  北宋时期,儋州是极为偏远的蛮荒之地,教育不发达,文化发展落后。作为文学“顶流”,苏轼声名在外,一代文豪的到来,引得琼岛内外的文人竞相上门求教。谪居儋州期间,苏轼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做了不少实事。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葛延之不远万里求学于东坡的故事。江阴(今属江苏省无锡市)文人葛延之,从家乡出发,长途跋涉,一路向南,渡过琼州海峡,几经辗转,终于抵达儋州,获得了当面向东坡请教的机会。

  居儋期间,苏轼还自编讲义,讲解四书五经等著作。传播文化、教育启蒙、劝导农耕、普及医学、倡改陋习苏轼倾力平生所学,影响深远。居儋三年,他还著书立说,沉心修订完成《书传》《易传》《论语说》,这三部著作集中展现了苏轼的学术成就。

  “苏轼博古通今,尤为推崇陶渊明。”韩国强介绍,苏轼在儋州期间共创作了130首诗作,其中和陶诗系列58首。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深受苏轼喜爱。该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在千年的历史中,三年不长,对儋州来说,因为苏轼的到来,一座城有了特别的永恒回忆。东坡文化业已成为这座千年古郡的城市名片,东坡学校、东坡路、东坡美食、东坡书院、东坡井东坡文化走进城市的市井街巷,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满澎湃的生命力。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挥别儋州之际,苏轼挥毫写就了这首《儋耳》,无限怀恋、无限期待。“万里海南真吾乡”,如今,这位“千年顶流”重回海南,千年古郡活力迸发。

  儋州的治所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易址,其中,从隋唐时期至民国年间,中和一直是儋州的州(郡、军、县)府所在地,时间长达一千多年。

  儋州最早的治所是在北部滨海的三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设立儋耳郡、珠崖郡,儋耳郡驻地就在今三都镇旧州坡。隋唐时期,儋州的治所从旧州坡迁到了中北部的中和。关于儋州的治所搬到中和的时间,历史文献记载有冲突之处,一种说法是巾帼英雄冼夫人在隋代将崖州治所从三都旧州坡搬到高坡,高坡即中和当时的名称。另有记载,唐武德五年(622年)在中和设立儋州,这是历史上“儋州”一名第一次出现,也是中和首次成为州县政府所在地。此二说孰对孰错难以判断,现在更多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自儋州治所迁至中和,中和迎来了辉煌的历史,有“粤南名镇”之美誉。由于州城的身份,历史上来到中和的名人不胜枚举。宋代苏东坡父子谪居中和三年,苏东坡之后,折彦质、胡铨、李光、许子伟、汤显祖等历史名人也曾到过中和。苏东坡在中和的三年,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推动了海南文化的发展,《琼台记事录》评价:“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成为州城后,中和开始修筑城墙、城门,辅以种植茂密的簕竹林作为屏障。簕竹在儋州是常见植物,在过去,儋州的许多村庄就是以簕竹林当作保护村庄的“围墙”。中和州城的簕竹林,俨然是一道绿色的“城墙”。元代,中和州城的城墙年久失修出现崩塌。明洪武二年(1369年),沿旧城址重新筑城。洪武六年(1373年),进行新一轮的城墙建设,用石头包砌城墙。万历《儋州志》记载,当时整座城墙“周围四百七十二丈,阔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雉堞八百一十四,更铺二十七”。在州城的东西南北分别开设了德化门、镇海门、柔远门、武定门,每个门上有城楼,外筑月城,每个月城有小门,城墙外还有护城壕沟,“(长)四百七十七丈,阔五丈,深八尺”,在四个城门外架设吊桥。明代后期,增筑四角楼等建筑。在明代,中和州城内的公署场所陆续新建、重建,奠定了州城后来的基本格局。清代,对城墙城门和公署设施进行了部分修缮。

  中和州城在民国年间的动乱时局中遭到劫难,包括孔庙、州署在内的许多建筑被毁。从1923年开始,中和兴建了两排南北走向的骑楼,人们把这条新建的商业街命名为“复兴街”,寄托着振兴中和的美好愿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儋县兴修水利的热潮中,中和州城大量城墙被拆除充当水利材料,造成城墙严重毁坏,只剩下武定门、镇海门两个古城门。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和州城,除了武定门、镇海门,今天还保留了东坡书院、丽泽书院、宁济庙、东坡井、儋阳第一泉(蔡家井)、魁星塔、骑楼等不少文物古迹。其中,东坡书院以苏东坡居儋留下的载酒堂为基础发展起来。书院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碑刻林立,联匾生辉,享有“天南名胜”之美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济庙专祀冼夫人,是海南最早的一座冼庙。庙内殿宇堂皇,古色古香,文物珍贵。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中和古镇成为儋州的旅游重地,其东坡文化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儋州市中和镇东坡书院内重建的苏东坡讲学、会友旧址“载酒堂”。 苏晓杰 摄

  除了文物古迹,中和古镇的民风民俗也相当有特色。这里的诗词、楹联、军歌、舞龙、舞狮、闹元宵等民俗活动十分活跃。民间传统技艺种类繁多,主要有制作加丹纸、扎梅根、扎龙、制风筝、制天灯、打铁、木工、镶牙、金银饰品加工、打草鞋、搓香等。同时,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小吃,如米烂、干糕、不老馊、香糕、萝卜糕等。

  中和古镇的牛场,汇集儋州中北部的牛只交易,在整个儋州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历史上,在集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到中和赶集,儋州话称为“去州”,这一天中和古镇相当热闹。如今,中和古镇的家具家电、镶牙技术、金银饰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在儋州仍是首屈一指,尤其是中和的月饼、香糕远销省内外。中和古镇的瓜菜同样是远近闻名,这里的菜农,不仅栽种新鲜的蔬菜瓜果供应市场,还对收获的瓜菜进行晒干、腌制等再加工,打造成另一番风味远销外地。

  千年历史的中和古镇闻名遐迩,2008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8年被评为海南十大文化名镇之一。目前,海南正在加大力度挖掘东坡历史,弘扬东坡文化,承载东坡文脉的中和古镇再次受到关注。今年11月,第二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暨第十四届东坡文化节将在中和古镇举行,儋州市正在紧张开展各项筹备工作,中和古镇将迎来又一场东坡文化盛会。

Copyright © 2015-2025 天辰娱乐注册蔬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地址/Add:广州市天辰蔬菜有限公司   电话/Tel:18555555555

技术支持:影子CMS

在线咨询
提交订单
索要报价
扫一扫

扫一扫
进入手机网站

服务热线
185555555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