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Position

当前位置:首页-天辰注册-天辰一站式平台新闻资讯

咨询电话:18555555555
气温骤降医生给咱提个醒

作者:admin  时间:2023-12-27 08:10  人气:

  气温骤降医生给咱提个醒近期寒潮来袭,全国多地气温大幅下降。国家疾控局在日前发布的《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中明确指出,寒潮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包括易造成浅表皮肤损害而形成冻疮,加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易诱发气道痉挛、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异常;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还可能加重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哪些人群需重点防护?面对不同等级寒潮信号预警,如何做好健康防护措施?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约请相关专家,针对不同情况和重点人群提供防护建议。

  气温下降,我们身体很多生理指标会发生变化,比如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流不畅等,因此更易发生脑出血或脑梗。天气寒冷,人们活动量减少,易使血糖升高,也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哪类人群更容易患上脑卒中呢?

  一类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内壁会出现斑块;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高龄的人还容易有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会引发血栓栓塞。

  另一类是自身存在很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比如高血压人群,长期的血压高会导致颅内小动脉玻璃样变,容易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其他危险因素,比如吸烟、酗酒、糖尿病、肥胖等人群患脑血管病的概率比正常人要高很多。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冠心病等传统观念中的“老年病”呈现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相当多的当代年轻人工作节奏快、精神压力大、久居在室内、阳光接触少、熬夜又晚起、躺平不锻炼、饮食无规律、经常吃外卖、低头刷手机、久坐成习惯,导致基础疾病增多,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年轻人应当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此外,遗传因素也会影响脑卒中的发生概率。一些有脑血管病家族史或者危险因素家族史的年轻人,应重视脑血管病的预防,随时关注自身的各类健康指标,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一些早期因素,进行干预和治疗。

  保护老年人的脑血管健康,首先要保持好总体健康。总体健康好,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就强。比如保持均衡膳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限制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和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豆类。同时,适度的体力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系统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冬季,锻炼时间不宜过早,应选择在太阳升起、温度回升后的时间段。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保护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冬季由于血管收缩会出现血压升高,因活动减少会出现血糖升高,应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遵医嘱调整降压和降糖药物。下棋打牌时要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紧张,保持心情愉快,减少精神压力。

  由于脑卒中是急性病,患者越早得到治疗,恢复就越好,因此,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能快速识别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如何识别?我们可以参考“BE FAST”原则。

  河北省邯郸市南阳堡镇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走进敬老院进行义诊筛查,让医疗服务深入一线解民忧。白阳摄/光明图片

  当一个人突然出现B——难平衡,走路不稳;E——看不清,视物困难;F——脸不正,嘴角歪斜;A——臂不平,一侧肢体无力;S——语不灵,说话含糊,不能理解他人语意等情况时,需要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求助(Time)。一句话概括就是——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嘴歪、言语不清很可能是脑卒中。这时应该去急诊看病了。如果病人在发病后很快到达医院,经过医生判断为急性脑梗死,适合溶栓或者取栓,那么,接受治疗后就有望获得更好的恢复。

  很多人在平时接受CT或核磁共振检查后,报告中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描述。这是什么意思?严重吗?“腔隙性脑梗死”多数时候只是一种影像学的描述,并不是严格的疾病诊断。这种描述意味着检查发现大脑深部的脑组织出现了一些轻微的改变。如果没有对应的症状,可能是一种老年化的改变,不是病态。如果有对应的症状,可能是真正的脑梗。严谨的做法应是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做出综合判断,再给出后续治疗方案。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当出现脑卒中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在家用药。

  作者:周博达、张萍(分别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院长、心血管中心主任)

  近期来门诊求医的患者反映,以往正常控制的血压突然变得忽上忽下,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或者说胸前不舒服的感觉比以往要频繁,心悸、心慌、双下肢更容易出现水肿等等心血管症状增多。

  冬季是心梗的高发时间。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心梗的发生风险就增加2%。每年的11月到次年1月,都是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梗的高危时刻。这是因为在寒冷刺激下,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血管中粥样硬化斑块的冲击力增加,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引起冠状动脉闭塞,引发心梗。随着寒潮来袭,早晚温差和室内外温差逐渐增大,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寒冷与温暖交替的体感更为明显,此时正是心梗易突发的时刻。

  过去认为心梗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但是近期临床中发现,心梗也在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半个月,我们已连续收治2例年轻的急性心梗患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平素大量吸烟且生活习惯不规律。其中一位患者是在凌晨大量饮酒后突发剧烈胸痛,入院后检查提示大面积心梗。由于年轻患者心梗前往往没有心绞痛症状,心肌缺血没有代偿,如果没有及时救治,后果十分严重。

  清晨起床。冬季每天上午6时~11时被喻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人的心血管壁在清晨时最脆弱,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人在夜间睡眠时,身体各系统处于半休眠状态。早上刚醒来,心跳频率从慢到快,让血管收缩和凝血的物质增加了,容易出现血栓。而醒后猛起身,血压一下上不来,会出现头晕、恶心、四肢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特别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的患者来说,突然起床最容易引发意外。建议早上睁开眼睛后先不起身,躺着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3分钟后再起床。

  用力排便。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大便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用力排便时,腹内压增高,血压迅速上升,心率加快,从而引发心梗。建议冠心病患者或中老年人在排便时不要过于用力,如果排便困难,可以通过用药等方式进行辅助。平常要多吃一些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薯类、水果等),促进胃肠道蠕动。

  情绪激动。生气、愤怒、紧张等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同时,心率加快,可加重心肌缺血或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诱发心梗。保持心态平和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方法之一,放松心情,控制情绪,避免急躁,切忌暴怒。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后,血液大量流向胃肠道,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冠脉缺血会加重;另一方面,酒精会引起大脑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冠脉痉挛易于发生心梗。此外,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后,血脂水平突然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梗。

  洗澡桑拿。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皮肤和肌肉血流增加,心脏血流相对不足;加上长时间处在密闭的环境中,很容易引起人体缺氧。冬季不要在饱餐后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与体温相当或以感到舒适为宜;时间不宜过长,浴室要注意适当通风。心脏病患者应避免蒸桑拿。

  在冬季,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如果出现胸痛等症状,特别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受凉后,出现胸前闷痛、压榨样疼痛,如同胸口放了一块大石头一样,可伴有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者含服、速效救心丸等均不能缓解,就要高度怀疑急性心梗。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需要迅速就医。“早期开通冠脉,缩小梗死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是急性心梗的救治原则。对于此类病人,诊断手段并不复杂,心电图常常就可以提示,如果抽取静脉血化验一下心脏损伤标志物等,即可确诊。

  特别提醒大家,天寒地冻,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尤为重要,并且一定要戒烟、限酒。如果家里有老年人,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或是曾经有过心绞痛的症状,家中应常备或者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未雨绸缪。

  有次出门诊,一上午看了4个因为“心口窝难受”的患者,他们的表述大同小异:早晨外出心口窝疼、难受,到了中午不舒服的感觉就好多了。我对4位患者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确定他们都患有冠心病。问诊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问道:是不是只要心口窝不舒服就意味着要发生心梗?

  相关研究显示,冬季是冠心病患者最难熬的季节,心绞痛、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疼”都是“心”病。下面这些情况就需要仔细鉴别。

  一种是带状疱疹。该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疼痛位置可能在胸部,在疹子未出现之前要仔细鉴别。带状疱疹的疼比较剧烈,如电击或刀割一般,而且有个特点——碰触或摩擦时会加剧疼痛。

  二是肋骨损伤和肋骨炎症。前者有时候不触摸不疼,深呼吸时却会有明显的痛感;后者在受挤压时疼痛加剧,而心绞痛一般不会有“按着疼”的情况。

  三是肺栓塞。这是一种致命性疾病,除了胸痛表现外,还会有呼吸困难和咳血等症状。与心绞痛“发作时痛,不发作不痛”不同,肺栓塞引起的疼痛是持续性的。

  四是胸部神经疼。比如肋间神经痛,常常是瞬间的刺痛,一闪而过,与以“压迫性、发闷和紧缩感”为主要特点的心绞痛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五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为短暂的隐痛,位置主要在左胸乳房下附近。症状多在疲劳之后出现(有时也可耐受重体力活动而无特别不适),平时轻度活动反而觉得很舒服。另外,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总是不自觉地“唉声叹气”,还可能伴有心悸、疲乏和其他神经衰弱的症状。

  作者:单浩杰、于晓巍(分别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住院医师、主任医师)

  气温骤降,骨骼也变得较为脆弱,特别是对原本患有关节骨病的老年人和部分中年妇女来说,骨骼健康问题成为冬季“心头病”。门诊患者比平时增加了不少,很多骨关节炎患者主诉关节疼痛复发或者加重,堪比行走的“天气预报”。

  寒冷刺激虽不是骨关节炎的致病因素,但可以诱发或加剧关节疼痛和僵硬。这主要是由于关节位置表浅,皮下脂肪较少,特别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引起血液循环不畅,从而降低关节周围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使得关节更容易受损和疼痛。低温和血液循环不畅还会造成炎症介质和致痛物质不能及时代谢,在关节周围积聚,这些物质可以引发炎症反应,加剧关节疼痛和肿胀。寒冬下肌肉紧张也是造成关节疼痛的因素之一。低温使肌肉更容易紧张和收缩,紧张的肌肉对关节施加额外的压力,增加关节的负担,带来更多的疼痛和不适。

  首先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和寒冷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护手、脚、踝、膝盖和肘部等关节部位。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来提供局部温暖是一个好方法,但应注意温度不宜过高。睡前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同时轻柔按摩双脚,可以帮助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佩戴护具也是个好方法。关节护具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性,减轻关节的负担。但应注意以下几点:避免长时间连续佩戴,防止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护具应紧贴肌肤但不应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应定期检查皮肤是否有红疹或刺激。

  其次是适度的有氧运动。因害怕疼痛而长期不活动是错误的。静养并不能延缓关节老化,反而会因废用而加重老化。适度的有氧运动不但可以帮助增强肌肉支撑,保持关节灵活,减少僵硬,改善血液循环;还能够增强心肺功能。可以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水中运动和游泳(在温水池中)等,但登山、爬楼梯等运动不适合骨关节病患者。这里要注意的是,运动前后要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拉伸,帮助关节适应运动状态。

  运动要听从身体的信号,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避免剧烈或长时间的运动,防止关节受到过度负担。建议开始时选择低强度的运动,根据个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如果运动时感到剧痛或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

  功能锻炼也十分重要,特别是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因为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衰弱是加重骨关节炎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膝骨关节炎患者,应锻炼大腿前面肌肉(股四头肌)力量,包括等张肌力训练和等长肌力训练。比如股四头肌等张训练(直腿抬高法)要点是平躺,患肢伸直,抬高30度,维持5~10秒,放松休息5~10秒,10~15次/组,3~6组/日。股四头肌等长训练的要点则是平躺伸直下肢,大腿绷紧使膝盖后方紧贴床,持续10秒后放松,10次/组,2~3组/日。适当的关节活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维持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应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范围内进行主动或辅助关节活动,如采用坐位或卧位行下肢活动等。

  三是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冬季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平时尽量减少上下楼梯、久站、久坐、久蹲和提重物,以免加重关节负担进而加重病情。女性尽量避免穿高跟鞋,要穿舒适而有弹性的软底鞋,以减少关节所受冲击力。对于老年人来说,合适的辅助设备如拐杖或助行器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减轻关节的负担。慢性疼痛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应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交流,可以帮助减轻由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确保饮食均衡,包括足够的蔬菜、水果、全麦食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这有助于提供关节所需的营养素。还有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以维护骨骼健康;食物来源包括奶制品、鱼类和蛋黄等。抗炎食物的摄入也很有必要。一些食物具有抗炎特性,可以帮助减轻关节炎的症状。这些食物包括鱼类(如三文鱼、鳕鱼)、橄榄油、坚果、水果(如蓝莓、草莓)等。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关节润滑。冬季也要注重体重的控制。过重会增加关节的负担,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尤其是膝关节。减轻体重可以帮助减轻关节疼痛。要注意的是,太瘦或太重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保持稳定的体重,而不是反复失去和恢复,可以帮助保持骨密度。

  骨关节炎一旦发病,要及时治疗,以免病情加重。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缓解症状。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冷敷、电刺激和超声波等技术,可用于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口服抗炎止痛药如塞来昔布等可以缓解疼痛并减轻炎症,但有胃肠道等副作用,有胃炎、胃溃疡、胃出血的患者应谨慎用药。外用药如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等全身副作用较少,但应注意有无皮肤过敏。冬季对于老年人的关节健康至关重要。寒冷的气候可导致关节问题加剧,引发疼痛和不适。因此,应特别关注以上措施来保护关节;通过与医生的合作,获得个性化的管理计划。

  最后要提醒的是,骨骼健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营养+运动+健康生活方式”长期坚持的结果,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也要尽量保持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日晒。

  今年冬季呼吸道感染人数较多,而且感染者以儿童和青壮年人群为主,老年人群相对较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情况。其实,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也有流行周期,每隔3至7年会有比较明显的流行高峰。加上过去几年,大家通过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外出等措施降低了各种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导致群体对呼吸道病原体的免疫屏障下降。

  万一“中招”,需要尽量分析评估自己感染的是哪种病原体。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哪种病原体感染?

  一是根据接触史判断。尽量了解自己接触的人群中是否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人员,是否有人已经确诊流感或者肺炎支原体感染,这些接触史对判断自己感染的是哪种病原体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接触流感病例后出现发热和咳嗽、咽痛等症状,很可能是被传染了流感病毒。

  二是根据症状判断。流感的典型表现是起病快,有高热、咳嗽、咽痛和明显的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状;而肺炎支原体感染起病相对慢一些,典型表现是反复高热,早起以干咳为主,后期可以有咳痰;而普通感冒症状比较轻,不发热或者只有低热,典型症状通常是鼻塞、流涕、打喷嚏和咳嗽、咽痛,一般3到5天可以自愈。

  患者了解自己是感染的哪种病原体,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有意义,尤其是流感,早诊断可以尽早抗病毒治疗,降低重症风险,缩短病程,降低传染风险。对重症病例高风险人群,尽早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危重症风险。

  感冒发烧,达到什么情况要就诊?普通感冒一般症状比较轻,3~5天左右可以自愈,通常不需要到医院就诊,主要是在家休息,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镇咳祛痰药物等缓解不适症状。如果超过3天仍有反复高热、有呼吸急促、喘憋、吸气费力、胸闷、胸痛、进食差、精神萎靡、嗜睡等严重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感冒发烧后,如果在家护理要注意什么?出现感冒发热症状,应该及时休息,尽量与家人保持隔离,尽量选择待在有单独窗户的房间。如果无法避免接触家人,双方都要戴好口罩,尽量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家庭传播风险,尤其是需要保护好家里的老人、儿童、孕妇等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避免近距离接触。患者自己要保证充分休息,适当增加液体摄入,根据症状情况选择解热镇痛药物、止咳化痰药物。病情如果明显加重,或者超过5天没有缓解趋势,需要及时就诊。

Copyright © 2015-2025 天辰娱乐注册蔬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地址/Add:广州市天辰蔬菜有限公司   电话/Tel:18555555555

技术支持:影子CMS

在线咨询
提交订单
索要报价
扫一扫

扫一扫
进入手机网站

服务热线
18555555555

返回顶部